何謂自變數、應變數、干擾變數、中介變數、控制變數

行銷資料科學
6 min readOct 2, 2019

--

在社會學、管理學和心理學領域做研究,會大量運用到各種不同變數,每個變數有其不同定義與功能,有時更牽涉到研究工具的選擇與使用,為了讓讀者更清楚這些變數,以下透過圖形的方式,對各種變數加以解釋。

自變數(Independent Variable):又稱獨立變數,通常表示想要推測的原因。

應變數(Dependent Variable):又稱解釋變數,通常表示所要推測的結果。

干擾變數(Moderating Variables):介於自變數與應變數之間具調節作用,亦稱或者調節、情境變數。

中介變數(Intervening Variable):影響應變數的隱性因素。

控制變數(Control Variable):是自變數的特殊類型,它會潛在地影響應變數。控制變數通常是人口統計或個人的變數,必須要被「控制」,才能確定自變數對應變數真正的影響。

舉例來說,我們以探索「社群媒體疲勞」的一篇論文為例。當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社群媒體(例如Facebook)並創建內容時,隨著時間演進,社群用戶會開始出現所謂的「社群媒體疲勞」的現象。研究者把這種「社群媒體疲勞」定義成當用戶對資訊變得不知所措時,用戶會傾向背離社群媒體的參與。

以下為這個研究的架構。圖1左邊的「社群媒體自信心(confidence)」、「社群媒體自我效能(efficacy)」、「隱私顧慮(privacy concern)」和「社群媒體助益(helpfulness)」等四個因素均為研究自變數(通常用X來表示),右側的「社群媒體疲勞(media fatigue)」是應變數(通常用Y來表示)。

研究者在分別定義這五個不同的變數後,提出以下假設。

H1:具有較大社群媒體自信心的受訪者,比較不會經歷社群媒體疲勞

H 2:具有較高社群媒體自我效能的受訪者,比較不會經歷社群媒體疲勞

H3:隱私顧慮程度較高的受訪者,更容易遭遇社群媒體疲勞

H4:對社群媒體有較大幫助的受訪者,比較不會經歷社群媒體疲勞

圖1變數類型(繪圖者:鄭雅馨)

資料來源:Bright, Laura F., Susan Bardi Kleiser, and Stacy Landreth Grau (2015), “Too much Facebook? An exploratory examination of social media fatigue,”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, 44, 148–55.

以上的研究經由750位受測者填答線上問卷,共計回收742份有效問卷,進行驗證性回歸分析後,四項假設裡,H1成立,H2不成立,H3成立,H4不成立。

本篇研究發現,社群媒體自信心越強的人,較不會產生社群媒體疲勞;自我效能越高的人,可能會增加社群媒體的使用,從而導致社群媒體疲勞;有較高隱私顧慮的用戶,較易產生社群媒體疲勞;而有較高社群媒體助益的用戶,反而會有較高的社群媒體疲勞,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增加使用量而造成社群媒體疲勞。

接著,我們繼續以另一篇探討「免費與付費產品的口碑行銷」研究為例,來說明中介變數與控制變數的內容,以圖2所示。

圖2 中介變數(繪圖者:王舒憶)

資料來源:Bond, Samuel D., Stephen X. He, and Wen Wen (2018), “Speaking for “Free”: Word of Mouth in Free- and Paid-Product Settings,”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, 56(2), 276–290.

圖2中顯示「產品種類(Product type)」為自變數;「對生產者互惠(Reciprocity toward producer)」和「知覺採用風險(Perceived adoption risk)」為中介變數,進而導致應變數「分享口碑意圖(Willingness to share WOM)」。其中,「現存口碑的數量與離散度(Volume and dispersion of existing WOM)」為干擾變數。

研究結果顯示,與付費產品相比較,消費者較傾向分享他們對於免費產品的看法,因為這些消費者會感覺到對應用程式開發者,應該要保持某種互惠 (reciprocity)關係(中介變數)。同時,當現存的口碑數量較少且評分的離散度(即評分的高低差異程度)較高時(干擾變數),採用產品風險的影響比較大。

最後,我們再以一篇探討「影響轉換率」的研究為例,來說明控制變數的內容,以圖3所示。

圖3 控制變數(繪圖者:王舒憶)

資料來源:Evert de Haan, P.K. Kannan, Peter C. Verhoef, & Thorsten Wiesel (2018), “Device Switching in Online Purchasing: Examining the Strategic Contingencies,” Journal of Marketing, 82 (3), 1–19.

圖3中,最左邊的自變數為「裝置轉換(Device switching)」,最右邊應變數為「轉換率(Conversion)」,中間的「產品類別風險(Product category risk components)」、「產品價格(Product price)」、「對產品類別的經驗(Customer experience with product category)」、「對零售商的經驗(Customer experience with online retailer)」等四個為干擾變數,並加上個人的入會年資、性別、年齡…等「控制變數(Control variables)」。

研究發現,當消費者從高行動(more mobile)裝置(如手機)轉換至低行動(less mobile)裝置時(如桌機),其轉換率變高。尤其是當產品具有高風險、高單價的特性時,或是當消費者對產品或零售商的經驗較少時,高行動轉裝置轉換至低行動裝置時的轉換率會變得更高。這份研究並指出,過去企業並未考慮行動裝置轉換問題,恐怕已低估了行動裝置對轉換率的貢獻,進而導致管理者誤置廣告投放的預算。

作者:蘇宇暉(台科大管研所博士候選人)、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系博士)

繪圖者:鄭雅馨(臺灣行銷研究特約設計師)、王舒憶(臺灣行銷研究特約設計師)

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@獲取即時訊息!https://line.me/R/ti/p/%40cde8265r

您可能有興趣:

--

--

行銷資料科學
行銷資料科學

Written by 行銷資料科學

Marketing data science. 台灣第一個行銷資料科學(MDS)知識部落,本粉絲專頁在探討行銷資料科學之基礎概念、趨勢、新工具和實作,讓粉絲們瞭解資料科學的行銷運用,並開啟厚植數據分析能力之契機。粉絲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arketingDataScienceTMR

Responses (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