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資料類型 — 企業內部資料和外部資料

淺談資料類型 — 企業內部資料和外部資料

為了做生意,全世家每一家企業都在搜集資料。像是在銷售產品時,收集消費者資料以便做好售後服務;或是在製造產品時,收集品管資料以便做好製程改善;亦或是在人員訓練時,搜集學員的上課、考試資料以便做好人才培育。平心而論,蒐集資料是企業的天職之一。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,跨國企業蒐集資料的廣泛與仔細程度。

還記得,前總統陳水扁第一次參加總統大選時,他的競選總部首次推出「扁帽」商品。當時還沒流行起來,就有一家日本跨國的商社(姑隱其名)打電話來問我,可以在哪裡買到扁帽。我才剛回覆他們說,總部才推出不久,估計全面上市,起碼要一個星期之後。沒想到這家公司當下已經漏夜買了兩頂,隔天馬上連同樣品,材質與供應商名單快遞回日本。日本大商社蒐羅商業情報的速度,讓我瞠目結舌。

企業所蒐集的資料,種類可以很多元,無論是實體的或是數位的,無論是文件或是電腦檔案,而拿來做行銷之用的,就屬「行銷資料」(顧名思義就是與行銷相關的資料)。

一般來說,行銷資料的分類方式有以下幾種:1.內部資料與外部資料;2.初級資料與次級資料;3.總體(宏觀)資料與個體(微觀)資料;4.研究資料。

以下先說明內部資料與外部資料進行說明,之後再陸續介紹其他類型資料。

1.內部資料:

在蒐集內部行銷資料時,業務人員是一個重要的來源,因為他們直接負責銷售與推廣產品,並參與了解消費者的需求、動機、偏好和購買習慣。他們還可以回饋對產品價格,設計,包裝和尺寸的建議,了解消費者或經銷商對公司產品的反應。行銷經理可以指導業務人員如何收集資訊並做定期報告。而行銷資料科學也可以針對這些文字資料與數字資料進行分析。

搜集消費者的原始數據非常重要。企業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消費者樣本,進行產品價格、品質和使用經驗調查。這種收集數據的方法比較可靠,因為它建立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直接聯繫。

2.外部資料:

在蒐集外部行銷資料時,經銷商與消費者是重要的來源。企業可以根據零售商對產品的需求收集寶貴的資訊,像是競爭對手的行銷策略…等。不過,有時因為經銷商未保留適當紀錄導致資料不足,或者經銷商不願「交心」給了錯誤資料,就可能導致資料失效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實務操作上,企業內部行銷資料經常會有「完整度」不足以及「使用度」不足的問題。

  1. 「完整度」不足意指「不知道該增加哪些資料欄位」,以及「不容易蒐集到所需資料」。
  2. 「使用度」不足則意指「空有資料,但沒有分析」,或是「只做簡單的分析」。
  3. 而外部行銷資料則會有「沒有意識到應該要收集與分析」,以及「外包」費用昂貴等問題。

以上這些問題,也成為企業在進行行銷資料科學專案時的瓶頸。

共同作者

--

--

Marketing data science. 台灣第一個行銷資料科學(MDS)知識部落,本粉絲專頁在探討行銷資料科學之基礎概念、趨勢、新工具和實作,讓粉絲們瞭解資料科學的行銷運用,並開啟厚植數據分析能力之契機。粉絲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arketingDataScienceTMR

Get the Medium app

A button that says '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', and if clicked it will lead you to the iOS App store
A button that says 'Get it on, Google Play', and if clicked it will lead you to the Google Play store
行銷資料科學

Marketing data science. 台灣第一個行銷資料科學(MDS)知識部落,本粉絲專頁在探討行銷資料科學之基礎概念、趨勢、新工具和實作,讓粉絲們瞭解資料科學的行銷運用,並開啟厚植數據分析能力之契機。粉絲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arketingDataScienceTMR